1773年12月16日晚,波士顿地下组织“自由之子”,又被称作“茶叶党”的60名成员,乔装打扮成印第安人,趁着夜色潜入港口,将停泊在此的东印度公司三条船上、共计342箱茶叶全部倾倒入海,这就是成为美国独立战争导火索的波士顿倾茶事件。
01、为什么要把茶倒掉?——由背后的经济冲突说开
首先,关于倾茶事件的成因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说法:那就是“因为英国政府通过东印度公司高价向北美殖民地倾销茶叶,外加征收巨额茶税,引发殖民地人民的不满和反抗。”
然而事实上,英国东印度公司出售的所谓“官方”茶叶,不但比北美民间的“走私茶”价格还要便宜50%,而且只是象征性征收轻微的茶税。
但事情显然不会这么简单:东印度公司肯定不是来做慈善的——这种看似为殖民地人民“减负”的行为,实则反而严重动了他们的“奶酪”,为什么这么说呢?
一方面,英国政府对于北美殖民地,长期采取严格的经济控制,限制其制造业的发展,让其沦为宗主国的商品倾销地。
另一方面,七年战争之后,英国为转嫁战争军费负担,掠夺殖民地的资源,进一步加强了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与压榨。但很显然,这催发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激烈反抗。
为此,英国政府不得已取消了各项苛捐杂税,但有一样却死死抓着不肯放:那就是作为最大头的茶税。根据《茶叶税法》规定,倾销到北美的茶叶往往要征收90-110%的税率,整整高出英国本土一倍之多。
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,来自法国、瑞典、荷兰、丹麦四国中转的走私茶成为了市场大头,一度占据了整个北美茶叶市场的90%。
02、官方茶和走私茶的竞争推动倾茶运动爆发
走私茶的猖獗让官方茶滞销了,到1770年,东印度公司已经积压了170万磅的茶叶倾销不出去。
但东印度公司显然不会让茶白白浪费:既然高价卖不出去,那我就干脆低价来跟你走私茶竞争。
不过照道理都降价了,为什么还是会遭到北美本地人的抵制?便宜点买茶叶不好么?
很明显,走私者已经跟北美本土的茶叶商人、各种二道贩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。东印度公司这种举动,显然已经挡了人的财路。
而另一方面,尽管只是象征性地征收一些茶税,但其背后的长远危害却难以估量:如果一旦殖民地接受了茶税,开了这个口子,那以后各种苛捐杂税将陆续推广,犹如温水煮青蛙般一发不可收拾....
显然,此时的斗争已经不仅仅是一笔短期的经济账了,殖民地的居民们如果想要摆脱长期当韭菜的命运,那就必须跟东印度公司背后的国家机器——英国政府对抗。
而“自由之子”的这次倾茶行为,显然并非盲目自发,这背后离不开本土茶叶商贩的资本在背后推波助澜。
茶叶商贩联合茶党利用殖民地居民对英国政府的抵触情绪做文章,高举“爱国牌”,抵制东印度公司,甚至连带着开始抵制茶叶,号召“戒茶”运动。
当年的船舰及后修建的纪念博物馆
另一方面,“茶叶党”们利用美国土著印第安人的形象来示威,为自己树立反殖民的正义旗帜,最终促成了这次倾茶事件。
茶党运动(TeaPartymovement),现在多指“已缴纳够多的税”(TaxedEnoughAlready)的简写,不是一个政党而是表示草根运动。
2009年2月,为了抗议高税收政策,600余名反对者聚集在一起召开大会,宣布“茶叶党”在现代社会迎来了重生。
03、中国福建红茶成导火索
近代以来,关于“波士顿倾茶事件”到底倒的是“什么茶”一直有不同的说法。很多人一般会误以为这些茶叶来自印度。
但实际上,根据美国作者威廉·乌克斯的《茶叶全书》等资料记载:“波士顿倾茶事件的“主角”包含三种红茶和两种绿茶:分别是武夷红茶、工夫红茶、小种红茶和松萝、熙春绿茶。”
而另一个误区便是很多人会以为绿茶占了其中的大头。但实则不然,绿茶仅占总量的22%,根据资料显示,大部分是来自于福建武夷山的红茶。
武夷红茶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,而其源头便是武夷山桐木关的小种红茶,故小种红茶也被称为“世界红茶鼻祖”,由此基础上又演变出红茶的不同品类。
那么为什么偏偏是武夷的红茶在欧洲流行呢?
17世纪,英国政府规定茶叶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,再加上清廷闭关锁国只留下广州港一口通商,故武夷红茶也都从原本的福州港一并转移到广州十三行进行销售。
从此武夷茶便开始成为英国人的日常饮品,并逐渐推广到欧洲各国以及全世界。据说茶叶文献中的“Bohea”意即为“武夷”之音译。
而欧洲人之所以更偏好于红茶,一方面,还是源于作为全发酵茶的红茶更易于长期的运输保存。而另一方面,也在于红茶更适合搭配不同的调饮方式,更符合欧洲人的饮食习惯。
如今,红茶在世界茶叶市场的占比超过78%。而追本溯源,400多年前从武夷山区走向世界的中国小种红茶,无形间改变了北美乃至整个世界的近现代史。
注:图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。内容贵在分享,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留言告知删除